皇冠举办“影视传媒公共政策及产业机制” 学术报告会

发布者:鲁雯发布时间:2018-10-29浏览次数:278

     (通讯员段善策/摄影 陶子涵)10月26日,正值中南财经财经政法大学建校70周年和中韩合作办学十周年,应皇冠邀请,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罗青教授,在文济楼411为我院师生带来以“影视传媒公共政策及传媒产业的国际化创新”为主题的讲座。院党总支书记兼中方院长祝振炎、韩方院长金彦河,以及全体专业教师与学生代表出席本次讲座。学术交流期间,罗青教授还应邀出席中韩合作办学项目十周年系列活动,与皇冠的中外方院长就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质量保障和创新发展进行了调研。

   

罗青教授从自身国外留学经历出发,以国际化为主要议题,强调在国际化进程中进行平等的双向对话、实现价值的互助。罗青教授重点强调,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一定要不忘初心,学会“拿来”。罗青教授从国际传播中的国家形象建构切入,强调对外交流过程中坚持主体性和文化多样性的融合。她以关键词研究为路径,通过分析与会者列出的最能代表外国人对中国媒体印象的关键词,勾勒出西方媒体语境中“龙与熊猫”交叠的中国形象。她指出批判性思维是西方公民教育的特征,中国在面对西方媒体的中国报道时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罗青教授随后分析了融媒体全球传播背景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并介绍了由她主持的相关项目课题在这方面的探索和经验。她认为国际传播已经从传统的国对国单一新闻报道变为突破国界的立体化信息流动,跨国贸易、影视娱乐甚至海外中餐馆等非官方渠道都成为对外传播体系的组成部分。她强调要重视人文交流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自我传播”四级传播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她对欧洲、日韩传媒政策的多年研究,介绍了它们在民族影视文化扶持和传播方面的经验。

罗青教授长期致力于推动传媒高教合作和国际传媒文化交流的发展。她指出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推动全球产业升级和社会变革的今天,国际传媒教育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和提升中国国际传播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她认为国际传媒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坚守中国文化价值的传媒人才。

罗青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南国际分校筹备办主任,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中外合作办学评审委员,兼任欧盟伊拉斯谟传播学客座教授、瑞士卢加诺大学传播学院客座教授、欧洲委员会视听传媒研究中心、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研究中心、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高级访问学者,SSCI期刊“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port”国际编委。与SAGE出版的国际期刊Global Media and China联合执行主编。其研究方向为国际传播研究、教育国际化研究、传媒市场及公共政策、新媒体传播、体育传播研究。


文澜新闻链接: http://wellan.zuel.edu.cn/2018/1026/c1670a202180/page.htm

 

Baidu
sogou